当我们谈一个地方的人文的时候,我们谈什么?历史?文化?名胜古迹?这些的背后,其实都是人。不管是朝代还是国家,不管是历史还是文化,最后承载的都是人。
或许,我们该讲讲这些人的故事。
十七岁离家的时候,他漂洋过海到一个陌生的国度打拼,他没有想过再回来,母亲已死去,大清国也已经变了天。也好,他更爱这新生的国,生气有朝气,同这新生的世界一样。同这刚刚颠覆了一个朝代的孙文一样,他满腔热血,倾尽钱囊资助孙文共创伟业。即使身在南洋,他也始终牵挂彼岸的国与家。远望可当归,动荡的时代里,他站在海的彼岸,一颗赤子之心熊熊灼烧,他才恍然,唯有教育才可兴国。
你们可能无法想象,在那样一个的年代,陈嘉庚所捐的钱财总额达一亿美金。这个数字即便放在今天,也是难以想象的。看到这样的数据,读到他的故事,确实有真正被触动到,那些以为离你很远的“伟人”,那些可能只生活在书里和电视剧里的“名人”,当你真正走近,才会发现他们身上真的有太多太多的闪光点了。这是这个时代任何人所不能及的。读文学史的时候,我常在想,那样一个艰苦的时代,动荡的时代,但是每一个人视建设国家为己任,每一个人身上都涌动着一腔热血,流露出拳拳的赤子之情。那是一个战乱的年代,同时也是一个精神的黄金时代。
陈嘉庚生于集美,葬于集美,他的时代也已过了一甲子,然而他的影子,却留在了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现在的厦门集美建筑,尤其是集美学村的建筑,大多都有一个特点:建筑既有闽南民居的特点,却又好似有些西洋风。闽南传统的翘檐屋顶下搭配的是欧式建筑的造型。其实这些建筑,有专门的名字,叫做嘉庚建筑。是的,没错,就是陈嘉庚的嘉庚。而这些建筑所采用的风格,就是陈嘉庚当年在投资创立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村的时候亲自设计的建筑风格,被称为“嘉庚建筑”。
嘉庚建筑完美体现了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具有独特的建筑形态和空间特征。一般来说,嘉庚建筑是闽南式屋顶,西洋式屋身,南洋建筑的拼花、细作、线脚相结合,形成闽南古民居“飞檐翘脊”屋顶和西洋“白墙石柱”屋身结构;在空间结构上注重人与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在选材用工上陈嘉庚认为“凡本地可取之物料,宜尽先取本地生产之物为至要”。因此在修建厦门大。
“嘉庚建筑”大多采用传统的主体突出、对称、一字排开的布局,同时也会考虑地理环境的影响,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加以改造,或配以楼台亭阁点缀自然景观,并将雕刻、绘画、园林艺术融入其间。
所以嘉庚建筑里既有中西合璧,也有传统与现代建筑的融合,同时也是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使人工美和文化美、自然美、整体美与局部美交相辉映,和谐统一。
《礼记·乐记》里记着这样一句话:“春作夏长,仁也;秋收冬藏,义也。”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今天的厦门学府,会想到这句。春作冬藏,陈嘉庚一生所积,都奉献给了教育。他大概也没有想到,他当年倾尽毕生心血种下的学校的种子,如今已经是一个教育帝国。百年来,这些从陈嘉庚创建的学校里走出来的孩子,在社会之中发挥了多少光热,积攒了多少能量,是金钱所不能衡量的。
听说有一颗行星的名字,被命名为“陈嘉庚”。如果真的有,那它大概是厦门上空最闪亮的一颗星吧?这个星经过了亿万光年的能量积攒,到达地球,发出耀眼夺目的光与暖,而寒冷的冬夜,因为有它,似乎也暖了起来。